>
疫情后的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二)对疫情后城市与城郊发展切入点的再思考
2021-02-04   |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近日,在“创意2030论坛”线上活动多人分论坛上,汉斯和梅里就疫情后的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热烈探讨,同时,来自德国的可持续发展咨询创新教育组织的创始人和董事丹尼尔·克里斯蒂安·沃尔,美国MCM国际集团CEO、曾任洛杉矶奥运会资深副总裁麦克·米切尔,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董事长龚克和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新玉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享。

  疫情后的再生文化

  当梅里谈到循环经济和阿姆斯特丹模式时,主持人段妍玲特别提到小城市的倡导者丹尼尔。段妍玲说:“丹尼尔倡导的乡村更小的智慧社区,具有可持续性和教育示范作用。”

  “我认为提到阿姆斯特丹就要提到建立在Kate Raworth理论基础上的阿姆斯特丹主义,Kate Raworth提出‘甜甜圈经济学’,几年来和仿生学研究所的Janine Benyus联手,与C40城市网络合作,开展了名为‘欣欣向荣之地’的项目。”丹尼尔说,阿姆斯特丹模式现在走向了世界,这一模式如何在地球承受范围内为城市居民提供社会基础,并和自然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注意到对产品和经济循环的规模,新冠肺炎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更大更持久的此类威胁,我们的世界必须更具有适应力,我们现在需要投入史无前例的资金、合作、智慧和创造力。”

  城市与城郊发展

  疫情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就汉斯提到的“去城镇还是回到大城市”这个话题,龚克认为,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大城市,医疗卫生系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都需要做好应急准备并快速反应,以便迅速筛查和锁定病人。其次是早期预警机制,它必须能够敏锐察觉异常现象。最后则是危机治理,即如何维护法律和社会安全,包括个人隐私安全和包容性治理等。

  在后疫情时代,关于城市治理和发展,龚克用三个关键词:人、智能和应变能力。城市治理和规划以人为本的意思是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生命和健康远比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要重要得多,同时以人为本也意味着人权和包容性也很重要。智能则是指一个普及数字基础建设的智能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对于建设智慧城市以及支持未来现代化的生活非常重要。他说:“我们必须使城市能够抵御公共健康危机等灾难,要以城市科学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发展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支撑的城市科学与工程。”与此同时,梅里就龚克的观点提出,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客观看待。

  城市规划的人文视角

  “疫情真的会改变人们的心态甚至底线思维模式?”“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真的能像之前一样正常工作和生活吗?”“世界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呢?”“对人类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当大家讨论热烈的时候,李新玉抛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她认为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软性层面的问题。李新玉表示,这次疫情迫使人们待在家里,似乎被孤立了。但是,5G、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硬实力,使人们可以相互分享、学习。“作为一个人,在环境中的体验才是唯一重要的。我们如何迁移、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事,这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城市规划亦如此。”作为城市规划师工作了20年的麦克说,在许多方面,我们称自己为注重体验的规划者,以体验为出发点进行规划。比如中国的高铁,城市规划的开放在高铁建设上得到很好的应用。就城市规划这一话题,汉斯提到“科学城市”一词,他认为因为科学城市是未来新发展、安全发展的核心。合作是重中之重,而且具有战略意义。

  最后,主持人段妍玲以人文视角概括说:“我们的意识水平和合作精神决定我们的行为。如何推动理论变为实践。我坚信文化和软实力将会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性工作。”

编辑: 尹红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