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2030沙龙(第18期)|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2022-10-24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创意2030沙龙(18期)

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10月18日,创意中心举办第十八期创意2030沙龙活动,主题为“可持续社区建设——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特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雅;奥雅纳可持续发展副总顾问张帆;奥雅纳高级前瞻咨询顾问谢丹结合研究成果和具体社区案例,分享增强民众参与性的可持续社区建设路径。

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全球范围内的温度升高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全球变暖将导致长期气候变化的不稳定,以及更多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可持续社区建设直接有助于实现关于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4,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肩负着首都规划和北京市国士空问规划编制、研究、评估和维护的重任,承担规划制定职责,开展和完成了包括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多层次、多专业的规划编制和规划设计工作,同时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北京市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规划、北京市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Arup奥雅纳是全球众多知名项目的核心创意力量,横跨建筑环境的各个领域和不同行业,项目遍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奥雅纳全球公司曾参与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香港国际机场、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英国皇家歌剧院、北京奥运鸟巢等著名建筑项目。今天,奥雅纳将建筑环境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新兴技术相结合,探索安全、可持续、具韧性的未来,并使所有人受惠其中,塑造更美好的世界。

  气候适应性街区底层逻辑及北京市实践经验

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雅

  高雅分享了北京在建设气候适应性街区的经验。在介绍项目背景时,高雅指出,目前,极端性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成为关乎每个人生命安全的要事。面对气候变化,人们需要适应与减缓并重,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是寻求减轻或者避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危害或开发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城市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脆弱区域,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心和实施平台。国际方面,各大世界城市如纽约、伦敦、哥本哈根等纷纷制定专门的气候适应性规划,积极做出应对。中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近年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从国家战略逐步聚焦城市行动。2022年,生态环境部会同16个部委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要求各省级生态环境厅牵头研究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和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提出“强化城市韧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气候适应性理念。

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北规院团队立足气候相关引发的现实问题,提出了“预测-评估-规划-实施”“四部曲”技术路线。基于全市层面的研究之后,团队逐渐细化空间尺度,认识到社区是适应的主体、方法和实现途径。由自上而下的技术思维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实施思维。以社区视角探索人和建成环境并重的气候适应方案,考虑人的需求、人的感知,把人的主体性纳入相关体系中。

  社区的适应气候变化是一种适应方法,它基于对气候变化带来风险的参与性评估,使当地人可以确定适应实践的目标和手段。通过使社区居民参与适应的实践和规划来降低气候变化对弱势群体的风险。

  北京市东四街道历史文化街区是高雅团队建设气候韧性社区的实践基地,通过精准识别历史文化街区的高风险、高脆弱地区的地带,对东四街区气候适应性场地更新设计。通过知识科普、居民自组织、志愿者团队等多方协同搭建社区保障网络,切实提升居民自身气候适应的能力。

  “15分钟城市”绿色繁荣社区打造与国外案例分享

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奥雅纳可持续发展副总顾问张帆

  张帆强调了社区在“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及社区的独特机会。并提出了可持续社区建设中的两大重要支柱——绿色和繁荣。在绿色方面,通过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并以切实和透明的方式抵消剩余排放来实现净零碳排放。第二,将社区建设成为有韧性的、以人为本的地方。一个绿色繁荣社区应该使所有年龄、背景和能力状况的居民都能就近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为了实现这两大支柱,团队设计了十种实现绿色和繁荣社区的方法,主要围绕“十五分钟城市”、清洁与绿色和可持续的未来三大主体展开。

  “十五分钟城市”衍生的四类方法,即通过搭建完整社区、以人为本的交通、互联互通、包容共享来打造“十五分钟城市”绿色繁荣社区,使社区居民优先考虑当地生活,人们可以在步行、骑行可到达的距离内满足日常需求。

  建设方法为清洁建造、绿色建筑与能源和循环资源。通过减少能源需求,投资高效的基础设施以及社区脱碳能源供应的方式建设绿色街区,减少资源的使用和垃圾的产生,有效建立材料的长期价值链。海德堡列车新城、巴黎集体气候项目均采用了比较高效的建筑和能源的使用,是此类方案的典范。

  互动交流: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特性与具体实践探讨

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创意中心研究总监 郎朗

  在互动交流阶段,张帆进一步梳理了15分钟社区、韧性城市等概念,这些概念互融互通,目的是使社区每个人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建立充满活力、人性化的社区。即使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技术也不能够取代人在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主体性,以人为本是可持续社区建设的核心主题。

  主持人郎朗提问,相较于新城区是否在历史文化社区进行可持续社区建设更具挑战,一方面要维护历史文化风貌,一边要提升社区抗风险能力。高雅结合试点研究的实践经历做出了回应,在这样的项目中可以转为对“微环境的塑造”探索韧性公共空间,如在既往案例中将停车场前空地改造为雨水适应性场地,提供应急避难的场所,提升气候适应性。另外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这些理念和方法传达给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具体能力的提升,才实现整体社区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接下来的互动中,各位专家从规划者的角度,就在低碳社区的建设中,人们应该如何更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展开交流。

可持续社区建设 从技术到行为的改变

奥雅纳高级前瞻咨询顾问谢丹

  谢丹认为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把时间的维度纳入考量。可持续社区的规划和运营是长期的,我们需要更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找确定性。探索社区建成后,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在项目的初期,需要将前瞻思维纳入考量,需要看到这种趋势的全面性,比如人口老龄化、代际融合等因素纳入影响力分析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未来产生创新的举措,提出适老化的设计。不仅是由技术驱动的而是转变为人的需求、和未来世界的机遇而驱动的。

  创意2030沙龙

  “创意2030”沙龙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是中心“创意2030”(C2030)品牌下的系列活动之一。至今已举办十八期活动,中心将不定期组织沙龙活动,主题包括创意、可持续、科技、文化等领域,每次将邀请1-2位专家、学者及资深实践者,以演讲、对谈、互动问答等形式对外进行交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