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陪伴的交互式人形机器人,5G高速网络全面覆盖,并且充满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这里是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峰会期间,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点?让我们一起走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现场,感受满满的科技感!
苹果皮“变”小挎包
一颗苹果的落地,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一丛在苹果长出的白色蘑菇,培育出了“后代”苹果白参菌。
一个用苹果皮做成的小挎包,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闪亮登场。
在信息量巨大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挎包就这么脱颖而出,吸引了网友目光。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这款名为“龙纹·环保手机包”的苹果皮做成的小挎包,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其设计灵感源自清康熙时期的矾红彩描金云龙纹直颈瓶,瓶身的龙纹精致繁复,龙的神态栩栩如生。
通过前沿环保技术,苹果皮等苹果纤维被回收并制成简约皮革,再加上云龙饰扣,打造出这款既环保又实用的小挎包。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如今,许多植物基材料被用于制作皮革。以苹果为例,在工业化生产苹果汁的过程中,剩余的果肉(主要由纤维素组成)被转化为纸浆,并与有机溶剂和聚氨酯混合,再粘合到织物上,形成类似皮革的材料。
不仅仅是苹果,芒果、葡萄、菠萝,甚至仙人掌和蘑菇等都可以成为植物素皮的来源。这种以植物为原材料的皮革被称为纯素皮革(Vegan Leather),更易分解,环保性更高。
故宫文创不仅将苹果皮制成“苹果皮”包包,还利用咖啡渣、茶叶梗制作茶具,并回收矿泉水瓶制成防晒衣和雨衣。这些文创产品创意十足且环保,网友纷纷点赞其“高科技,厉害”之处。
“小柒”登场 惊艳四方
在新闻中心的综合服务台前,许多人停下脚步,吸引大家视线的是一位交互式仿生机器人。她有灵动的眼睛、整齐的刘海、甚至精致的美甲。面对络绎不绝的咨询,她从容应对;无论是何种语言提问,她都能轻松切换。这位机器人志愿者名叫“小柒”,每天早上7点准时在峰会期间上岗。她不仅外貌出众,还具备高智能,是一位“智美兼备”的仿生机器人助手。
图片来源:新京报
作为一款交互式人形机器人,“小柒”基于多模态AI大模型技术,能够即时用中、英、法三种语言解答记者们的各种问题,与每位访客都能轻松交流,展现了“e人”社交实力。
与“小柒”一同在峰会新闻中心“闪耀”的还有融媒体灯光工作站。在这里,记者们可以通过AI人机交互系统智能调节灯光,瞬间变身为“专业”的灯光师,充分展现科技为新闻工作带来的便捷与创新。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记者还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数字人。只需录制30秒,便能生成以北京地标建筑和峰会新闻中心为背景的专属新闻播报“数字人”。这位“数字人”和“小柒”一样,能够使用中、英、法三种语言进行新闻播报。
此外,借助CAVE柔性沉浸式超高清立屏与XR沉浸式超高清地屏,记者只需站在屏幕前,就能从北京中轴线一路“打卡”到非洲的好望角。沿途不仅能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著名地标,还能欣赏“蒙内铁路”等中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沉浸式体验跨越大陆的合作与交流。
动图来源:央视新闻
《黑神话·悟空》作灵感,非遗创新篇
在新闻中心的非遗互动展示区,媒体记者们纷纷被充满文化韵味的互动体验项目所吸引,流连忘返。这里可以亲身体验景泰蓝制作技艺、绘制彩塑京剧脸谱、扎制北京沙燕风筝等传统手工艺,深度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来源:劳动午报
在彩塑京剧脸谱体验区,不少媒体记者跃跃欲试,尝试绘制孙悟空的脸谱。展柜内,一款充满传奇色彩的孙悟空脸谱格外引人注目:额头中央,金色装饰熠熠生辉,象征着孙悟空的智慧与力量;两侧细腻的白色线条勾勒出角色的英气与灵动。黑色与金色交相辉映的头饰部分增添了立体感,彰显了高贵与不凡的气质,点缀其上的白色与红色珠子宛如星辰点缀夜空。这款作品的创意源于《黑神话·悟空》,由彩塑京剧脸谱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林泓魁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审美,深色基底上交织着金白图案,营造出庄重而神秘的氛围。作品中每一笔都展现了京剧脸谱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韵味。观众还可通过扫描展台上的二维码,欣赏AR技术呈现的舞台孙悟空,配合锣鼓点,生动再现他耍金箍棒的英姿。
与此同时,花丝编制戒指体验区也备受关注,尤其受到非洲记者的喜爱。作为“燕京八绝”之一,花丝镶嵌工艺以其精巧繁复、独特的美学魅力,展示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巅峰。记者了解到,一件花丝镶嵌作品从设计到完成需经过20多道工序,包含上百种技艺。工艺选用金、银、铜等原料,将其抽成细丝,通过掐、填、攒、焊等技法成型,再镶嵌宝石、玉石、珍珠等珍贵材料。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传承人十年如一日的练习,才能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现场精选的彩塑京剧脸谱、风筝制作技艺(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葡萄常料器五个项目在新闻中心亮相,由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解、教学互动。通过体验让观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语
从小巧的苹果皮挎包到前沿的AI技术产品,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展现了满满的科技“浓度”。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本次峰会吸引了超过3000名中外记者注册报名,创下了历届中非论坛的新纪录。这不仅刷新了历史,更见证了中非合作的日益紧密与影响力的持续扩大。
峰会上的科技亮点,不仅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科技活力的窗口,也为中非合作开辟了无限可能。相信未来,科技将继续推动中非合作迈向更深入的发展,共同构筑美好的未来。
文章参考来源:
光华锐评 https://mp.weixin.qq.com/s/u7fe0nWUxv_Cgvx5zdYl5A
劳动午报 https://mp.weixin.qq.com/s/qM4XDLlRP_CEROvYwQ53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