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雪桦:拥抱AI时代 电影与教育的变革与新生
2025-04-11   |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电影正在从‘记录现实’转向‘虚拟创造’。”近日,著名导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雪桦在创意中心咨询委员会上,以跨界的视角剖析了技术革命对电影产业与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

  技术重构艺术:从胶片到数字的创作革命​​

  胡雪桦以《阿甘正传》中肯尼迪的“数字复活”为例,揭示AI对电影本质的颠覆。这位曾执导上海进口博览会72度环幕剧场的导演坦言,传统线性叙事正被多维沉浸式体验取代,未来制片流程或将精简为导演、制片人、技术专家构成的“铁三角”。技术的爆发让电影从“造梦工业”进化为“造梦编程”,但胡雪桦警示:虚拟化不是目的,如何用新技术讲好人类故事才是核心。”

  教育的根基性危机:当知识唾手可得时​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胡雪桦观察到教育正遭遇深层挑战: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正在瓦解系统化学习的必要性。所有知识都在云端,但碎片化阅读替代不了深度思考。他要求学生重拾“笨功夫”——精读《未来简史》等著作,构建抵御信息洪流的知识锚点。“胡雪桦强调: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信息处理能力,而是价值判断力。”这种批判性思维,恰是防止人类沦为“数据附庸”的关键。

  生存法则:技术洪流中的主体性坚守​​

  面对AI浪潮,胡雪桦提出三重应对策略:​​拥抱而不盲从​​——将AI视为创作伙伴而非替代者;​​深耕基础能力​​——以人文底蕴驾驭技术工具;​​守护人性本质​​——警惕算法异化情感表达。他特别强调艺术教育的温度:电影的灵魂永远是人的悲欢,教育的使命始终是启迪心智,可以用AI生成画面,但无法用算法生产共情。

编辑: 冯薇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