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创意中心举办第十七期“创意2030沙龙”活动,主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主任关成华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再利用中心环境教育部中国业务负责人龙媛女士结合研究成果与实践经历,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与实现路径。
创意中心研究总监郎朗主持沙龙活动
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门对地球面临的紧迫和巨大挑战的回应,旨在让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培育价值观,以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全球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采用参与性教学方法,鼓励和帮助学习者改变行为方式,以实际行动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带来的全球性挑战,联合国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计划,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中,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在此阶段,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19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2015-2019年)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框架,即“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大会上获得通过,并在第七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认可。“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加注重教育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的重要作用,直接有助于实现关于优质和包容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4,以及所有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目的是提供以对未来负责为核心的教育。联合国鼓励各国教育体系引领所需变革,让世界走上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梳理
关成华教授:回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在地化历程,其与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实践息息相关。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渗透到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公民素养的终身学习中。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要加强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使我们的教育走在科学和规范的道路上。
龙媛女士:可持续发展教育让全人类都能够获得建设可持续发展未来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关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贫困、可持续消费、降低自然灾害等主题纳入到“教”与“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包括学习内容和结果,更注重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提倡激励学习者为可持续发展改变既定的行为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受教育者采取可持续的行动。
北京师范大学 关成华教授
芬兰赫尔辛基再利用中心 龙媛女士
二、中外经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体路径的中外模式探讨
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人心,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逐步普及,但可持续发展教育针对不同学段的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关成华教授认为,芬兰已走在可持续教育的前沿,提供了很多先进的实践案例。国内的可持续教育应成为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方式,内化为贯彻教育和成长的环节,更多体现在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而不必然限定于独立的课程、教材、学时、考试的固定思维模式。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在其观念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在制定和施行政策及从事教育活动的时,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对受教育者来说,对可持续发展的践行理解重于记忆,进而去表达与创造。关成华教授认为,教育是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四维问题,应从不同角度共同发力。伴随各种公益日等社会活动的蓬勃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氛围也在转变,不要把教育限制在学校,而应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最终使受教者受益,并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芬兰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先行者,在该领域有着前沿经验,龙媛女士结合自身再利用中心可持续教育学院的工作经验分享了芬兰可持续发展教育运行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芬兰已经被纳入基础教育教学大纲,所有科目的老师均会在具体课程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内容。芬兰教师拥有比较大的教学自由度,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邀请学生参与课程规划,并进行团队合作,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前瞻性以及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习得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
芬兰赫尔辛基再利用中心作为芬兰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基地,面向芬兰不同年龄层段人群分享循环经济、垃圾分类体系,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教学方法等实践内容。通过课本回收利用、废弃材料创新、在园地播种、浇水、采摘、观察授粉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可持续发展教育效果,在社会氛围塑造与公民责任意识培养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问题探讨: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否存在区域差异
随后,两位嘉宾探讨了教育平等问题,探索不同地域经济状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水平的关系。虽然在发达地区从事相关行业的机构与实践项目客观上会更多,但关成华教授结合其调研成果指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可持续发展教育水平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关联性更大。
龙媛女士认为芬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面向所有受众,在实施过程中,经济是否发达这一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并不重要。比如在芬兰的学校,不是每个新生都能拿到新课本,而可能是由上个年级传递下来的,所以从小,学生就接受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保护好图书留给下一届学生用,进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反而在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地区,无论是循环利用还是自然保护实践反倒更加容易推广。
在观众互动环节,两位嘉宾回答了学前教育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龙媛女士举例在课程教学中带领孩子感受自然,通过近距离接触解放天性,比如在芬兰,让孩子了解“水”的时候,会带孩子在下雨的时候在水坑里跳来跳去,接触天然的雨水。关成华教授认为,在学前阶段,让孩子充分的去玩耍,去体会这个世界,而不是过早的接受知识教育,这就是最好的可持续。
主持人郎朗最后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置基础,只有让我们的下一代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知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可持续发展观内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从而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