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清明药香飘,京味非遗添彩春日时光

2025-04-04 08:44:41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赵银平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4月4日,我们迎来清明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与节日重合的节气,清明兼具人文与自然双重属性,既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也是大家踏青赏春、拥抱生机的时节。

  由北京市文旅局和国际在线联合出品的“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系列短视频本期推出“清明篇”,聚焦传承千余年的药香制作技艺,带您品味芳香中蕴藏的养生智慧。

  雅俗传千载: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

  清明节因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是反映物候变化最为显著的节气之一。清明一到,大地就像吹响了万物复苏的号角,雨水充足、万物生长,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它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融合多种民俗为一体。由于清明节在传承过程中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至今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节日期间寒食冷餐的习惯。

  许多地方还有清明踏青郊游的习俗。老北京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民谚,孩童以柳枝编环戴于发间,家家檐前垂挂嫩柳,柔条拂槛间尽显春意。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习俗。比如北方地区盛行“放断鸢”——人们将病痛灾祸写在纸鸢上,待风筝高飞后剪断丝线,借春风送走晦气;南方水乡则荡漾着秋千架上的欢声笑语,少女裙裾飞扬处,恰似《开元天宝遗事》所载“半仙之戏”的千年遗韵。

  药香氤氲:古法与创新的交融

清明药香飘,京味非遗添彩春日时光_fororder_清明-20250325-0011

国家级非遗药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时雅莉与俄罗斯主播菲利浦(右)展示药香制作过程

  中国的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香,自出现伊始就伴随着中国医药文化的发展。早在上古时期,古人就把香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保健手段。

  药香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曾被定为清代皇家定制香品。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西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就记载了大量使用香药的药香方,同时还出土了由多种香草和香材制作的木枕。到明清时期,药香的使用更是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门类。

  随着历史的推移,药香逐渐融入了中医理论,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中。‌其制作过程复杂,包括选材、炮制、倒料、研磨、合香、和料、成形、阴干、窖藏等步骤。

  当代传承中,该技艺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助眠香、车载香薰等现代产品,并通过非遗工坊、文化旅游线路等形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年,传统药香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明陵寻春: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清明药香飘,京味非遗添彩春日时光_fororder_13

明十三陵 图源 明十三陵官网

  清明节期间,北京的多个文旅地成了人们踏青的好去处,其中昌平明十三陵尤为值得一游。

  明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后共计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其“前方后圆”的建筑形制蕴含“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明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清明,不妨漫步昌平,于皇陵草木间聆听历史与春天的私语。(文 石丽敏 王榕)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