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每一张濒危物种的影像都是生态账本上的鲜活注脚。从喀斯特岩壁上黑叶猴家族的新成员,到草海成为黑颈鹤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从珙桐花开时的“千鸽齐舞”,到村民手机里黑熊觅食的模糊剪影——这些定格的瞬间,拼凑出生态密码的完整图谱。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类似的影像不断涌现。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照,更是贵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每一张都藏着解开贵州生态密码的钥匙。
如今,贵州有自然保护地237处,总面积达177.05万公顷,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涵盖了贵州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9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就地有效保护。
黑叶猴在喀斯特岩壁间的欢快跳跃,金丝猴在梵净山密林中的自在穿梭,黑颈鹤在草海湿地边的优雅驻足,这一幕幕濒危物种回归的景象,是贵州生态保护成果最生动的体现。它们用生命的力量,解读着贵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密码,也预示着在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正在徐徐展开。(来源 贵州图片库)
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叶顺强 摄
小朋友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李鹤 摄
在梵净山腹地的紫薇镇豆凑林村,梵净山管理局紫薇管理总站工作人员在黔金丝猴建成之际,围绕黔金丝猴的栖息规律、习性和如何更好地保护黔金丝猴等向村民进行宣传。王东 摄
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晓晓”一家。李鹤 摄
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李鹤 摄
学生在梵净山黔金丝猴研究中心观看黔金丝猴。李鹤 摄
学生们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览馆参观研学。李鹤 摄
黑颈鹤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舞。罗大富 摄
威宁县草海黑颈鹤。曹经建 摄
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黑颈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摄
威宁自治县草海拍摄的黑颈鹤。韩贤普 摄
威宁自治县草海拍摄的黑颈鹤。韩贤普 摄
黑颈鹤在威宁自治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近松 摄
威宁自治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郑家营觅食地,拍到的黑颈鹤。沈光勇 摄
沿河自治县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只萌态十足的猴宝宝依偎在猴妈妈怀抱里。瞿明斌 摄
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拍摄的黑叶猴及幼崽。田东 摄
在沿河自治县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河坝管理站,黑叶猴饱食树芽后嬉戏打闹,乐享春天的恩赐。田茂昌 摄
沿河自治县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带着小宝宝觅食。田茂昌 摄
珙桐又称“中国鸽子树”,是植物界著名的“活化石”。开花时,花朵洁白,似鸽子展翅欲飞,美丽飘然。李鹤 摄
在纳雍县珙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盛开的珙桐花。罗大富 摄
石阡县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珙桐花。吴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