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胜兰):10月25日,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2025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以文化强国塑国家形象”,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及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文化、媒体、城市和企业开展多维度的国际人文交流,打造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
主论坛设置高端对话环节,主题为“遗产为根·文创为翼·传播为桥:文化强国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新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遗产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五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精彩对话。该环节由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主持。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红(左一)主持高端对话 摄影 张鹤轩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遗产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子奇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文明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出现)的单一标准,为国际层面理解中国文明提供了新视角,推动了中国文化文明的国际传播。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自内心热爱考古与文化遗产事业,为领域发展注入活力,他期待考古与文化遗产工作能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转化,为国家形象建构赋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认为,文化创意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激发手段”,是让文化根脉“腾飞”并融入日常生活的桥梁。他指出,国家形象需通过“具象载体”呈现,而非单一符号或关键词。当前海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仍较多集中于剪纸、书法、太极等传统符号,未来期待通过文创助力国家形象从“东方文明古国”向“创新型现代化大国”转化,最终实现“让生活更美好、文明更温暖、全人类更幸福”的愿景。

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左二)在高端对话环节发言 摄影 张鹤轩
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结合国际传播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挑战与优化方向。他强调,叙事方式的创新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实现好感传播的关键突破口。
范建平认为,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让结论产生于受众自身”,以人、事、情为切入点,让受众在故事中自主形成认知,而非直接灌输观点。以“中国安全”形象为例,海外受众的认知多源于亲身经历的具体场景,如“丢包半小时后物在原地”等个体体验式案例,通过细节呈现让受众自主形成“中国安全”的结论。
针对先进文化的国际传播,范建平提出“基于同、传播异”的路径。他指出,文化传播需找到与受众的价值观念或兴趣的契合点,避免因文化差异引发抵触。他认为,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跨文化对话”,需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故事化叙事构建情感连接,以更贴近受众认知习惯的方式,让中国故事真正“走进”海外公众心中。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聚焦北京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实践,认为充分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北京城市特色需结合三点路径:以空间为媒介,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国家叙事的重大议题;以技术为载体,推动首都文化符号从可见到可感的深度传播;以对话为场域,在言说与倾听中建构互动共生的叙事结构。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认为,当前国际传播已进入“全民国传”的新阶段,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深层支撑。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学者,姬德强特别强调代际视角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他认为,需向年轻一代传递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变迁,进而构建更立体、全面的中外对话关系。
此次高端对话凝聚了文化遗产活化、文创创新赋能、国际传播优化等关键领域的实践共识,为文化强国战略下国家形象的立体建构提供了兼具理论前瞻性与实践可行性的路径参考,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凝聚“以文化人、以文塑国”的共识,将为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