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频道-logo-城市-190x54

漳州:邂逅一场穿越千年的闽南烟火气

2025-05-23 11:22:27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马媛

  原标题:邂逅一场穿越千年的闽南烟火气

漳州:邂逅一场穿越千年的闽南烟火气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陈曙光 摄

漳州:邂逅一场穿越千年的闽南烟火气

长泰龙人古琴书院

漳州:邂逅一场穿越千年的闽南烟火气

古代状元与机器人跨越时空握手。

漳州:邂逅一场穿越千年的闽南烟火气

漳州古城一隅

  五月的晚风轻拂十里蓝山,一场文旅盛宴的帷幕正徐徐拉开。

  5月18日至19日,“5·19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主题活动和漳州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漳州市长泰区举办。

  漳州这场活动旨在全力打响“田园都市 文化名城”品牌,探索文旅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以“文化+科技+体验”多元融合模式打造立体化的文旅推介矩阵,通过“学术研讨+活态展示+交流合作”立体模式,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跃升。

  实景山水 演绎闽南文化魅力

  暮色初降,长泰区十里蓝山格外热闹,在环绕摇曳的树影下,追光移动,身穿状元华服的林震“穿越”到600年后的今天,和机器人“阿泰”对话握手,畅谈古今。

  这是实景山水文艺晚会《花香醉山河》中的表演场景。这场以天地为舞台、以山水为背景的文化盛典,在5月18日的晚风中拉开大幕,开创了长泰实景山水演出先河。

  晚会以“千年文脉、生态绿韵”为主题,通过12个节目轮番上演,串联起“绿韵长泰”“四季飘香”“繁花似锦”“山河共情”四大篇章,展现文旅融合新图景。激光投影打在枝丫上,化作流动的画卷。

  序章“绿韵长泰”以情景剧《状元·问》与《绿韵长泰》生态舞蹈开篇,勾勒千年古邑的人文积淀。

  随后,鼓点敲响,打破夜晚的宁静,翻开“四季飘香”篇章,非遗集萃《鸣锣迎福》让国家级非遗古傩舞与省级非遗何阳拳、大鼓凉伞同台辉映;漳州方言说古《古韵漳州》则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再现闽南风情,女声独唱歌曲《遇见》时,海豚造型的无人机在夜空的灯影里游动,更添诗意。

  “繁花似锦”单元则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既有鼓乐与提线木偶的跨时空对话,又有童声合唱《我在这里长大》的温情述说,搭配时尚说唱《醉美漳州》,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存。

  压轴的“山河共情”篇章,闽台歌手联袂献唱《声声不息》架起情感桥梁,惊险杂技《美味漳州》以肢体语言诠释美食文化,两岸艺术家同台演绎歌仔戏更彰显文化同源,千人共舞的《我在漳州遇见你》则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

  晚会通过挖掘非遗技艺、闽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情景表演、舞蹈等舞台艺术形式,呈现了长泰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韵和发展之姿。

  为了打造沉浸式体验,主办方在舞台的设计上花了大功夫。据文旅大会舞美工程负责人蔡剑华介绍,开幕式的舞台设计以自然景观与现代舞台元素相融合为理念,主舞台面向群山,三面环合的地形构成了天然的舞台场地,通过主会场灯光、自然景观区域灯光以及水面灯光的运用,让周边的竹林、亭台等元素成为舞台背景,营造出真实的自然文化场景,串联起整体的视觉连贯性,增强沉浸感。

  多元体验 激活文旅融合业态

  5月18日晚,长泰十里蓝山同心广场灯火通明,闽南文化周体验活动在此拉开帷幕,通过非遗巡展、互动体验等形式,为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鲜活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共设置18个展位,汇聚了漳州的代表性非遗项目。竹编展台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只见省级传承人林仁凤十指翻飞,青翠的竹篾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不到一会儿工夫,一个精巧的粽子挂件便跃然而出。“太快了!”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叹。展台上,竹蜻蜓振翅欲飞,茶篓透着古朴韵味,竹编花瓶更显雅致。厦门游客陈女士爱不释手地把玩着粽子挂件:“现在能见到这么地道的竹编手艺,真是难得。”

  转过展区,一阵清越的琴声引人驻足。只见一张古琴静静陈列,琴身上东山风动石巍然耸立,南靖土楼环抱其间,唐卡的金线与漆画的流光相映成趣,将闽南山水凝练于七弦之上。不远处,贝壳制成的饰品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龙文塔的剪影、水仙花的纹样,都在贝雕艺人的刻刀下重获新生。

  “每一片贝壳都在讲述漳州的故事。”展位负责人、闽南贝雕市级非遗传承人翁清香轻轻抚摸着作品说道。她手中的贝雕摆件上,海浪的纹路与古城的轮廓完美融合,仿佛能听见千年闽南的回响。

  如何打造“文化+科技+体验”多元融合模式?5月19日,“空中看漳州”项目启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亮相漳州市文旅大会现场,并在首飞过程中平稳完成垂直升降与环绕飞行。

  本次亮相的无人驾驶载人游览飞机配备多冗余飞控系统、实时地形感知与避障技术,结合气象预警和应急返航机制,可在山地、水域等复杂环境下保持厘米级定位精度与稳定飞行,其安全性能已通过中国民航局全适航认证,并在广州、合肥等城市完成超6.6万架次安全飞行验证。为深化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通过无人驾驶载人游览飞机的全景静音飞行特性与AR实景导览技术,将漳州土楼、闽南古厝等文化元素动态嵌入航线,打造主题化叙事场景,形成独特的文旅记忆锚点。

  文化为舟 共谋古城发展新篇

  政企学研齐聚,共谋文旅发展。5月19日,在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海内外专家学者、文旅企业代表及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围绕闽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转化与国际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漳州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献智献策。

  漳州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承载着中原南迁、海洋商贸、侨台同源等多重历史记忆。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晓峰提出,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需打造一批闽南文化历史传统村落“活态博物馆”。以文化为魂、产业为脉、社区为本,通过“活态保护”的方式,让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激活闽南历史文化当代生命力,体现闽南文化的历史性、真实性、完整性和活态性。如芗城区的五里沙村,平和坂仔镇宝南村,龙海东园的埭美村,长泰的龙人古琴文化村、山重村,漳浦湖西“五里三城”等。

  云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雯雯则聚焦“开漳圣王文化”,强调应有序推进漳州郡衙遗址抢救性修缮,完成开漳历史纪念馆展陈优化,通过裸眼3D、AI等数智化手段还原开漳建漳及87姓衍播史,丰富历史体验感,将散落的开漳元素逐步串联起来,打造集历史古迹、民俗信仰、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沉浸式“开漳文化走廊”。

  “闽南文化既是地域的,更是世界的。”暨南大学教授金国平以“月港学”破题,揭示九龙江口如何通过瓷器、茶叶、石码纸贸易影响全球:西班牙档案馆珍藏的漳州公文用纸,印证了“中国白”的耐久品质;英语“Tea”源自闽南语“茶”的转音,折射出文化输出的深远辐射。他建议设立跨国研究智库,聚焦从闽南地区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现存有形遗产,如漳瓷、漆器、牙器、纸张等,深入挖掘其蕴含的闽南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为月港申遗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和学术依据。在条件成熟时,推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中的相关物品回归漳州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增强闽南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效果。

  天福集团党委副书记何滢则阐述了其企业作为:投资2.5亿元建设闽台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将“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升级为中华文化城,通过茶旅融合开发采茶制陶研学线路,吸引台青参与;创新“曲水流觞茶会”,让杜鹃花海与南音吟唱交织,形成跨越海峡的文化磁场。

  在这场思想碰撞中,一个共识逐渐清晰:闽南文化需从“活态保护”转向“价值传播”。东山县可以关帝文化为纽带,推动843家台湾分灵庙共祭,并启动申遗工程;云霄县可以打造“开漳有礼”文创礼盒,将贡鱿、枇杷膏等特产赋予文化叙事;漳州古城则通过“文旅推荐官”培养计划,让红领巾讲解员用童声讲述骑楼故事,实现代际传承。

  正如林晓峰所言:“要让闽南文化可触摸、可品尝、可带走。”当八卦土楼通过3D打印现身悉尼歌剧院,当锦歌幻境剧场在百老汇让观众改写剧情,当“闽南元宇宙”复现唐宋市井,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舟,驶向世界的浩瀚蓝海。(报业集团记者 苏益纯 杨凌怡 通讯员 郑晓梅 文/图)

为您推荐

新闻
军事
娱乐
体育
汽车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