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国际在线、福建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支持的“2025驻华外交官海丝福建行”活动在福州马尾启幕。当天下午,驻华外交官代表团走进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海洋文明对话。
在船政天后宫大殿前拍照留念
穿过木质门楼,代表团一行来到船政天后宫大殿。高2.99米的妈祖神像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妈祖庙,曾是船政工匠与海军将士祈福远航的圣地。福建船政所造的船舰在下水之前都会举行祭告天后的仪式,以祈求平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平安的祈愿。驻华外交官们驻足于殿内,聆听妈祖的故事,了解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的千年航海传统。
在船政衙门,代表团一行沿着官厅池、前后学堂等历史展区,回顾中国船政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篇章。衙门大堂内,“一廉如水昭日月,格物致知鉴春秋”的廉政对联与陈列的船政界碑、政务文书等珍贵文物共同构建起“船政之父”沈葆桢秉公执事、廉政爱民的立体形象。
参观铁胁厂
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师夷长技”的实践成为解码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历史地位的关键密码。在绘事院旧址,驻华外交官们被泛黄的船政设计图纸和比例规具所吸引,这里曾诞生中国首艘千吨级轮船“万年清”的蓝图,正是“师夷长技”务实精神的体现。在轮机车间和铁胁厂,清晰可见的钢梁、栩栩如生的雕塑,传神地再现了船政工人们自制铁胁和装配机械的场景,引起代表团浓厚兴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对于过往的船舶制造工艺有了更具象的感受。
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筹建于1997年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一座以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馆内陈列面积达8000平方米,收藏文物2000余件,完整呈现了1866年福建船政局创办以来的历史进程。博物馆内,代表团依次参观了“千年变局”“船政诞生”“船政教育”“船政制造”“船政海军”和“船政文化”六大板块,了解福建船政历史,观赏百年前的造船机器设备、近代的舰船模型,对福建传承与赓续船政文化的自信自强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船政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也让驻华外交官们深受震撼。
“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尼泊尔驻华使馆公使帕尔巴蒂·阿里亚尔表示,通过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我看到中国人民过去是如何奋斗的,譬如如何造船,如何培养人才的。”
船政文化不仅是中国近代海洋意识崛起和工业文明萌芽的象征,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技术传播、文化互鉴的重要体现。苏丹驻华使馆二等秘书哈桑·伊布拉希姆表示,除了学习造船的历史外,他还了解了中国是如何自力更生、造船开办学校、甚至建造第一架海军飞机的。“我真的被这段丰富的历史感动了。”他颇有感触地说。(文/图/视频制作 郑滟灵 吴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