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冯薇薇):“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数字化工具,但掌握数字化工具的人才还是不足。”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博士、清源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研究馆员张荣,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开班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
9月16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正式开班,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首次以文化交流互鉴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此次研修班汇聚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参加,张荣作为主讲嘉宾之一,分享了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作用。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博士、清源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研究馆员张荣接受国际在线采访
清源文化遗产团队以清华大学为背景,在吕舟教授带领下已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超过20年。“我们关注的是文化遗产的全产业链保护。”张荣介绍,团队从价值认知、保护规划、修缮设计、勘察咨询到价值传播全链条开展工作。团队近年来参与的重点项目包括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在吕舟教授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参与了从价值认知阐释、保护管理规划,到与腾讯合作开发‘云上中轴’小程序及相关展览等全方位工作。”
数字技术解决行业痛点
张荣此次研修班演讲主题为“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推动作用”,通过六个世界文化遗产案例,向国际学员阐述中国现阶段数字技术如何解决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学员们很关心国际合作问题。”张荣注意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学员面临的挑战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相似——如何运用适宜技术保护本国文化遗产。他建议国际学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先进保护理念和技术,但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保护学科和人才梯队,不能简单移植别人的成功经验。”
谈及数字化过程中的挑战,张荣认为技术成本、人才缺口、标准缺失和伦理问题都存在,但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目前大部分工作还停留在表面。”张荣指出,数字采集技术已比较成熟,但对采集成果背后的研究却大量不足。“我们用最先进的设备采集信息,但采集后往往就搁置在那里,或仅进行简单展示,内容产出上还是不够,感觉比较空洞。”他认为行业最大痛点是:“拿到了海量数据,但没有研究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提取和研究。文化遗产背后的概念、故事、工艺做法如何保护,存在大量空白。”
培养跨学科人才是关键
展望未来5-10年,张荣理想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图景依赖于跨学科合作。“需要文化遗产从业者与研究人工智能、计算机、材料、设备的专家合作,共同认知文化遗产保存现状,解决保护问题,并将正确的保护概念传播给公众。”他用摄影比喻:“最美的照片不在乎你手里拿的是什么相机,而是背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数字化工具,但关键还是人才队伍。”张荣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加强通识教育,让所有公众了解、认知、懂得欣赏文化遗产;二是将计算机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而非学科教育。“在这个时代,不管将来做什么职业,都必须懂得计算机语言,才能与计算机专家合作,将行业需求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实现目的。”
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张荣同时指出,文化遗产保护行业人才非常缺乏,“这个行业很小众,文化遗产数量有限,从业人员很少,但文化遗产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需要不同专业研究人员。在他看来,培养一个文化遗产专业的人才非常困难,“需要漫长的学科教育,加上工作岗位上的长期实践,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学术体系。”
尽管道路曲折,张荣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有很多年轻学子愿意投入进来学习。加强社会通识教育,培养好专业人才后,如何运用数字工具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